摘要: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彼时,基金会作为财团法人,好处明显。
类似信托等财团法人,基金会作为相对独立的运作机构,给区块链项目在世界各地的支持团队提供财源。后来,基金会模式,被我国区块链和伪区块链创业者大量使用,用于突破2017年9月4日ICO代币公告。中国监管机构和法律给予ICO这种公开融资途径给了“负评价”,一时间,市场对于“一刀切”的做法很难接受,不少朋友开始寻求海外路径,于是,到新加坡设立基金会成了几乎每个“国产区块链项目”的标配。
实际上,如果发币或项目虚假等问题存在,行为人根本逃避不了法律责任,无论设置基金会这个白手套,还是不设置这个环节,最终伤害了我国金融消费者的利益,中国法律必然会出手。
如果区块链项目关注绿色产业等,只是发挥了技术功能,那也不必成立基金会,因为单纯使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,是我国各界都欢迎的,没有刑法风险,也就不必在海外“搭建结构”,做表面文章,反而引发各国合同法等冲突问题,自寻烦恼。
随着时间更迭,文化基因就留存在海洋法系。
而刚性兑付问题,在成文法系国家尤为常见,道理如前述原理,公共管理机关的权威性越好,老百姓越是依赖。不管有没有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,遇到财产损失就是死抓住不放,各种威逼,让你解决诉求。只要诉求没解决或者解决得慢,就会招致一波一波的非理性维权。
刚性兑付成了不能承受之痛,不去找真正的用款团队和人员,不去研究新技术的高风险,坐等高回报和升值的“币东”,听到海外基金会,迷信外来的和尚,更加笃信自己的投资是“币神之手”。

入传统金融机构圈子顺畅,有组织,有纪律,有底线。
当然,您可以说,我们当年来玩区块链就是喜欢那种反权威的感觉,又从俗,多没趣?!您说的没错,大家都有仰望星空的时候,谁心里都喜欢“逆袭故事”。但是,人性往往是靠不住的,没有现实的法律责任和合同约束,单靠社区领袖的个人魅力和凝聚力,坚持不了多久,即便是整个链上“自运行”完好,也不能排除关键时刻或者极端事件发生时,旷工们苦苦挖掘的数字资产,成了一堆废数据。
近期,飒姐也参与了一起区块链服务行业拟上市业务的准备工作,还是发现了公司制有公司制的好处,吸引了卓越的人才,这些人勤勉尽责,不会看心情上班,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,更不会“空留下一个地址和一堆疑问”。传统的激励方式结合token激励方式,海内外员工通力合作,效率很赞。
对比飒姐曾经办过的某智能币诈骗案,被告人以为自己编造一个“被黑客攻击公告”就能逃避法律责任,从茫茫人海中消失,最终,还是在2个月后缉拿归案。面对20岁的他,我一直不明白为何交易所和社区维持不下去,后来才懂得,业余时间打理一摊子事,其实真的很难,完全依靠热情和打赏似乎很难撑下去。
中庸之道,循序渐进,中心化的组织与非中心化的运行也许有矛盾,但一定也有结合点。未来1-2年,区块链应用项目或公链争夺战,还将涌现一些成熟合规的公司出来,而不是中本聪等匿名咖和躲避监管的基金会为王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